济群法师:尊重东方文化的传统,“认识你自己”
返回列表加入收藏 来源:青爱 发布日期:2015-06-03 浏览:-|
题记:
2015年3月17日上午,在当地友人的陪同下,由慧玉师兄引领,青爱工程发起人: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银俊,到著名佛教盛地——厦门南普陀拜会了仰慕已久的佛门龙象——济群法师。
双方就慈善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向法师做了虔敬的请教。济群法师以十分平易的话语,慈悲开示了做事和修行的关系,解剖了慈善的本质,详细询问了青爱进入正统体制的方式方法,认为应该尊重东方文化的传统,将一种智慧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的青少年,帮助大家“认识你自己”。
济群法师亲笔题词
济群法师:
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慈善才能更有力量。
第一,慈善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把慈善等同于捐献行为。事实上,每个人赋予捐献行为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了解慈善的本质。
慈善的本质是慈悲大爱。基督教强调博爱,佛教强调慈悲,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这些精神是我们从事慈善的重要基础。如果缺少这种认知,缺少慈悲大爱之心,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善。
不可居无竹
慈善,从字面上说,是以慈悲大爱为基础的道德。
如果没有慈悲,没有大爱,所谓的“慈善”是要打折扣的。现在很多人做慈善是出于各种原因,有些是因为身份、地位而被“绑架”了,有些甚至是想通过慈善来产生社会影响等等。如果不是真正对社会有慈悲大爱之心,这个基础就有问题。
第二,慈善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做慈善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也是重要问题。很多人关注的是外在结果,比如获得平安、顺利和社会认可。但现在社会风气不好,有些人得到帮助后,非但没有感恩心,还可能有各种不当言行。当外在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慈善就会做得很苦恼。这就需要认识慈善的真正意义。
慈善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成就慈悲心,进而提升人格,改善心态。这种价值是不会因为外在结果改变的。而当我们具足慈悲,对社会充满爱心的时候,个人福报乃至社会对你的认可自然就来了。
我有一篇《慈善是慈悲心的修行》,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当内在的慈悲心生起时,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反之,如果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动机做慈善,虽然在行为上帮助了他人,但对个人是没什么真实利益的,也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我们要认识到,慈善对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的心态改善和人格提升。这种价值比外在利益不知道大多少倍。所以,做慈善首先是成就内在价值,然后才是外在价值。佛法对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
张银俊:
白岩松是青爱工程的首任形象大使。他提出:“做慈善,短期靠激情,中期靠良知,长期靠尊严和利益。”他讲得很对,慈善要做得长久,需要有制度的支持。
当今中国,很多大老板捐了钱,从他内心来讲,也是慈悲济世的情怀。但也有不少人带着功利的色彩。我想,国家固然应该健全相应的制度,但在制度还没有健全之前,信仰的支撑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内心的坚韧才是最可靠的力量。制度的建立,实际上也是这种信仰力量的外化。所以,师父讲慈悲大爱,讲慈悲心的修行,的确是讲到了根本。
没有慈悲大爱,就没有慈善的“法”。就建立不起来一系列支持慈善行为的政策法规和舆论环境。就形不成一个风气,形不成一个道德风尚。
我们国家,当前支撑这些慈善行为的组织、舆论、机制,这些基础设施,总体上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什么时候能够给到慈善行为以尊严和利益就好了,大家做慈善的激情和良知也都会被呵护到,而不是过度消耗,最后搞到见善不敢为,把为善的信心搞掉了,把为善的环境搞成盐碱地,或者荒漠化了。那就很可惜了。
在这些基础设施、慈善环境完成之前,信仰的力量是唯一的力量。我们要以这种信仰的力量做支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济群法师:
做慈善的过程中,培养爱心非常重要。关于慈悲心或爱心修行,可以从平常的生活中做起,只要有利他心,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完成慈悲心或爱心的修行。有了慈悲心之后,只要有条件,都会想着回馈社会,帮助他人。这也是在全社会推广慈善的基础。
有了这个心行之后,慈善就是自然、常规的行为,而不是因为某个特殊事件,通过宣传才愿意去做的事。
张银俊:
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很薄弱,也缺乏系统性。现在国家发展的慈善机构是越来越多,社会的要求往往是希望慈善机构、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是很纯粹的,圣徒式的,一种很理想化的状态。有的机构的确是这样的状态。
但也有很多从事慈善的人仅仅把祂当做一种职业,一种工作,就像企业或是政府公务员一样的职业。这样的组织往往掌握的资源还更优质。社会对慈善失去信任,主要还是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更多爱心、更多慈悲心的体现。
济群法师:
所以慈善工作者需要有一些宗教背景。本着慈悲心做慈善,才会让人真正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如果没有具备慈悲心和爱的话,肯定就像例行公事一样。
茅蓬,百衲衣
张银俊:
我们认为,社会对青少年的关爱,要去培养他们的爱心、慈悲心的话,必须依托学校。学校是国之重器。是专门的教育机器。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家。但是最近几十年,我们在这个方面,道理没说透,事情没做明白。
所以这块整个就缺失,导致即便孩子是研究生毕业,名校毕业,最后踏入社会出现各种状况。跳楼、自杀、得艾滋病的,对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处理起来缺乏智慧,缺乏爱心,缺少慈悲心。
比如来讲,堕胎的事情很多。全年堕掉1300万人次。女大学生是主力军。有的父母看着是乖乖女,大学四年堕四次胎。父母始终都不知情。中学小学也有堕胎的。大家对这个事觉得无所谓。不认为那是杀害生命。到后来才晓得,这个后果很严重,伤害很大。对自己身心的伤害都很大。所以,现在不孕不育的也很多。国家统计数字讲,现在育龄夫妻不孕不育的占到4000万人,比例上是12.5%。这个数字20年前是3%。婚前堕胎,婚后不育,这两者中间有一定的关系,有因果。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总有很紧密的关系。
另外就是像同性恋,现在成了风气。艾滋病,在青少年当中,传播得很快。尤其是在学生当中,比在社会上传播的速度更快。他们有知识,会造舆论。又年轻,容易受人引导。比如讲,同性性行为,要去艾滋化,去风险化。就是讲,社会上说我们同性性行为容易传播艾滋病,这个是对我们泼脏水,是“污名化”。结果怎么样呢?这两年90%以上的艾滋病是通过性传播的。各个省得艾滋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有17的,有15的,14、12,最小的是11岁。
所以,学校这一块是主阵地。
全国是64万所学校,大中小学幼儿园。前年幼儿园是18万所,发展很快。在校儿童青少年是3亿人。每年性成熟的有2000万。这个体量很大。尾大不掉。要让祂改变,要有善巧方便,不是一日之功。祂不是搞工程,盖大楼,那个很快。祂是软件,是心灵建设。所以我们搞了一个青爱工程,在学校援建青爱小屋,小屋不是盖房子,而是机制上的建设,是拓展爱的空间。
济群法师:
我觉得这很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就像产品一样,而教育就像给他编入一个程序。如何通过教育帮助他建立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有一套智慧的文化。
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特别缺少这一部分。即便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这方面也不太完整。儒家文化可以教会你如何待人处世,而佛教的重点是帮助我们了解心性,建立精神追求,解决生命的终极困惑。两者相结合就比较完整。
现行教育既缺少基本的做人标准,又缺少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很难建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觉里,只管自己喜欢不喜欢,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同时又接受大量垃圾文化的冲击,所以每个人都是一大堆混乱的情绪,进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现行教育没有这方面的设置。
生命教育,是要接受一种智慧的文化,然后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觉得,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和佛法结合起来。
菩提书院是面向30-50岁的中年人,这些人进来学习几个月或半年后,心态变化很大,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都随之改善。书院网站就有大量文章反映这些转变。一个人的改变,主要是观念、认识的改变,这是最根本的。从佛法修行来说,树立正见也是一个核心问题。
现在很多人学佛学不好,甚至出现各种问题,就是因为盲修瞎炼,要么停留在理论,这都容易走偏。所以,要建立一套正确方法进行引导,在修行上形成一个次第,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张银俊:
在青少年这方面我们花了10年时间做试点,在20个省市近600所大中小幼儿园设有青爱小屋。
这个青爱,是对青少年进行爱的教育。祂是要通过学校来做,帮助学校建立这个能力。这个爱的教育,我们把祂分为五个方面:艾滋病防治,处理人和病毒的关系,这是最高级和最简单生命之间的关系;性教育,处理性别关系;心理健康处理身心关系;慈善教育,处理人我关系;传统文化,处理我和祖先的关系。
青爱工程,总体是要帮助青少年建构其“我”与“天下”的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爱工程的标志,是个“责”字标;方法上来讲,是做青爱小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头主要还是儒家的东西,入世的东西。佛家的也有,“万间小屋,万方福田”,毕竟是要有一种方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种福田。青爱小屋是要把这个福田做到全国广大的城市乡村,让大家可以就近种福田,让爱和善人人可及。有些地方搞得特别好。热情高涨,社会参与程度很高。尤其是一些穷地方。像云南盈江。参与的方式,远远超出钱的范围。
又比如河南林州,红旗渠,他们要做100个青爱小屋,开课第一课就是慈善课,让学生“日行一善”,效果搞得非常好。
所以去年青爱工程得到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的批示。他们的批示,也突出了次第的概念,希望优先解决的问题,还是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要注意有针对性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与防艾工作合理结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应纳入日程,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一课,也是防艾工作的重要方面。对高校学生要普遍开展教育,采取相关措施坚决遏制青年学生中艾情发展的问题。”
青爱小屋,祂有五个方面教育,目的是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我们的首席顾问,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先生讲,要做“全人格教育”。这一方面,离开了儒家,离开了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这个事情讲不明白。
未来一万间青爱小屋即可化身一万个慈善工作站,一万个小基金会,一万个志愿者组织。帮助国家建立在社会组织方面的基础设施,建一个导流明渠,帮助把传统文化引入正规教育系统。所以,在方法上,在内容上,这都需要法师给予指导。
济群法师:
青少年的教育是根本。因为他们正处在三观形成的阶段,处在心理建设、人格建设、观念建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特别重要。
如何让社会教育接受佛法,确实需要有一些善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国学层面去介绍,打文化牌。
二是以心理学为立足点。近年来,我应邀参加了多次心理学界的活动,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不少交流。现在代人最大的问题是内心浮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西方心理学也在广泛吸收佛教内涵,如正念禅修等,有些国家已将此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静坐。此外,有的心理学老师在在全国几十个省市开展沙盘游戏,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也是我们可以结合的点。
张银俊:
不少的青爱小屋有这个沙盘游戏
济群法师:
佛法博大精深,但要用起来,特别是针对某个群体用起来,需要有人去编纂一些相关教材,包括书本、视频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既不和政府理念相抵触,又能把智慧文化融入到青少年教育中。
张银俊:
青爱是五个教育,有一个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有一些小屋在做小范围的试点,比如读《弟子规》,有的学校在教书法,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特点,在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抢救工作。
现在是这些学校有需求。但我们的供给不足。我们提供的其实是渠道,是搭一个平台。祂一推广可以是一个县,一个市。我们的确认为,作为文化,而不是作为宗教,佛法佛教必须有内容进入这个教育。所以请教法师,比如说,菩提书院有没有合适的小册子或者读本,可以和孩子的心理相结合?全国很多学校的青爱小屋有书架,这些与孩子们心理相关的小册子可以放到上面。可以搞一些试点,看看效果。
济群法师:
我的书也可以,比如《济群法师谈人生》系列,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基本内容是佛法的人生智慧,比如怎么对待财富、环保、信仰等问题。这些书大学生可以学,中学生也能理解一点,但对小学生有些深奥。总的来说,越是有人生阅历,学起来越容易领会。
你们目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做些什么,通过哪些方式在做?
李扁:
我们实际上是做一个组织工作。并不是我们直接去面对孩子做教育。
举个例子。云南省盈江县,有30万人口,少数民族占65%。全县有一千多个艾滋孤儿。有的乡镇艾滋很严重,村干部、乡镇干部有的三分之一,有的一半感染艾滋。祂是跟缅甸交界,有200多公里边境线。所以吸毒贩毒比较严重。就像在农村,来了客人倒茶装烟,他们有的就比较夸张,来了客人先吸点粉。红白喜事,大家来了,先吸点白粉。已经形成这样的风俗习惯。性观念方面,有的孩子在上初中,如果是怀孕了,也就回家结婚了,学也就不上了。
2012年,我们跟他们县里的一个慈善机构合作,一开始是找6个偏远山村的中心小学,做了6个青爱小屋。到去年,2014年,又有36个中小学成立了青爱小屋,其中有两个是旁边的梁河县申请去了,盈江县实际上只增加了34个。那么,盈江县里面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牵头。另一个县委常委、副县长,以及下面的十个部门,教育局、卫生局、民政部、防艾局、共青团等等,作为成员单位。他们按照青爱小屋的五个方面教育、十项基本功能的总要求,部署全县的青爱工作。
那做的活动就很多了。祂是多层次的动员、组织、教育工作。祂不是单项活动。祂是个因陀罗网。如果是单一部门、单一手段,去解决单个问题,也就是一些专项行动,祂很容易夭折。那种专项行动看起来很有力量,但往往只能治标,水过地皮湿。青爱不是这样。所以,它是个有机的活动,各方面配合起来,纠缠起来,交织起来,所以能够持续地发酵。今年县教育局成立了青爱办。不配合的、支持不力的校长,已经免掉八个。没有这样的力度,发发文件,做做讲座,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的。不温不火,没有强度,没有力度,没有热度,没有密度,搞个温吞水,不了了之,要死不活,没有一种勇猛,没有一种精进,实际上是搞不成事的。
青爱小屋有十个功能:“牌房师书课,社影讲家功”。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青爱小屋领导小组,校长做组长,是为“牌”字功能。
我这里有个材料,是详细的活动统计。到2014年底,盈江县40所青爱小屋学校共对学校教师志愿者进行青爱小屋知识培训讲座124场,参与1325人次。各学校还成立了青爱教研组,这个是“师”字功能;
开展班级读书活动217次,借阅书籍32450人次;编印校园禁毒防艾、性健康教育专刊98期,是为“书”字功能;
开展400余场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艾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培训学生近4万人次,是为“课”字功能;
开展社团及户外活动89次,参与学生32310余人次,是为“社”字功能;
对家长进行青爱小屋知识宣讲培训37场,参与3250人次,是为“讲”及“家”字功能;
开展学生感恩教育活动231次;走访贫困学生家庭1342次,走访贫困学生1432名;累计向各方募集资金近340万元,物资折价576万元,及时发放到贫困学生、艾滋致孤家庭、困难及残疾人群手中,是为“功”字功能。
这个功,是指“功德”,不是指“功利”。但是功德是向下兼容的,功德兼容功利。可能一开始做是刻意的,假的成分多,但做得多了,慢慢地变成纯粹的无我私他,那就成了功德。
刚才师父讲到,慈善是一种慈悲大爱。我们完全认同这个理念。
其实这个慈悲心和爱心,是人人本有的。但是如果外在环境不支持,它这个慈悲心和爱心就表达不出来。青爱小屋,说是个小屋,实际是给到大家一个天下。我们也做一些调查,问一些老师,就是问,青爱小屋除了给你们增加了一些工作负担以外,它有没有什么用?它有什么样的价值?有的老师就讲,盈江有个老师,叫康洪宝,去年被评为中国好人。他讲,我以前,没事也就打打麻将,闲人一个。我是有助人之心,但没有助人之路。所以青爱小屋,给我一个助人之路,帮我打开一扇报国之门。这个就是青爱工程的初衷。
我们还有个理论跟师父报告。我们称之为“三个三十年”。
我们认为,共产党建政,已经是六十多年。这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第一个三十年,哲学上讲一分为二,实践当中讲以阶级斗争为纲。整个工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起来了,“两弹一星”搞出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信心建立起来了。我们成了政治大国。整个政权体系建立起来了。国际上称为第一部门。第二个三十年,哲学上讲合二而一,当然实际上讲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实践当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国风景独好。市场和企业,建立和健全起来了。国际上称为第二部门。第一个三十年,唐山地震是转轨;第二个三十年,汶川地震是转轨。按照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个人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第一个三十年,谁也躲不开政治这个议题。第二个三十年,谁也躲不开钱这个议题。
那么第三个三十年,咱们搞什么?习主席讲文化,李总理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实际上,文化和社会是一体两面。文化讲的是理,社会讲的是事。理事一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就是一圈圈的人。社会就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功能就是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干什么?如果我们有权了,又有钱了,却不干好事情,那就必然是干坏事。权贵资本,不为着公平正义,那就背离了初衷。所以,必须是见善勇为,而不能见善不为。不为善就是为恶。不为善就是犯罪,就是背叛。这个没有什么暧昧的,没有什么中间地带。
所以我们讲,第三个三十年,人人都要与善打交道,都躲不开这个主题。都要在善不善这个主题上做个抉择。这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时代的潮流。或者讲是一个共业。
所以,青爱工程,从理论到实践,既是面向历史,也是面向未来。古人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必须是个善。“小屋”不是“小屋”,实际是个“天下”。天下不是个物理的概念,也不是个地理的概念,核心是个伦理的概念。青爱教育,就是建构每个青少年的“我”与“天下”的关系。实际上,青爱是拿青少年说话,这个事情不只是针对青少年而言的,而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这个就是我们的“愿”,青爱有这么一个“愿”。
济群法师:
这个愿望很好。佛法如何在你们做的事情中发挥作用,有待讨论。
在现有形式的基础上,用书籍或影片把佛法内容加进去,还是从各地负责人着手?比如你要做一万个小屋,每个小屋都有负责人或一个团队。我们可以对这些人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慈悲心。首先把佛法智慧纳入对他们的培训中,然后通过他们传递给孩子们。
把佛法内容加入到小屋的教育里,需要有一些观察和了解。针对不同群体,小学、中学、大学是不一样的,从佛法中编一些教材,或是在培训时把佛法内容带进去,让这些人都有慈悲心,有正确观念,然后再去影响更多的人,才会有效果。
法宝映霜鬓
张银俊:
从我们自身的经验看,先不去说老师,更不去说学生,那么我们从事青爱工程的具体工作,应该说佛法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青爱工程,一开始很困难。国家没有资金的帮助,艾滋病、性教育都很敏感,我们又是以民间组织的方式在做,没有大财团和过硬的政府部门来支持。从05年、06年开始干,有人给我们寄来一些圣严法师、净空法师的书,偶尔拿起来看,拿起来就没有放下。这些年一直在读佛教领域的书,结缘很多法师,为我们开解了很多的烦恼。没有佛法的支持,心理早都崩溃了,不可能坚持下来。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比较好的局面。
师父刚说的很重要,我们准备做一万个小屋,每个小屋有一到两个负责人,还有专职老师,每个地方还有一个机构,有领导小组。那么,佛法的力量不一定马上进入到孩子们当中去,先在小屋的负责人里面普及,先让他们理解。
一上来就和老师们讲佛法可能会被排斥,通过佛教界的人士对小屋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制作光盘和书籍,这样是很好的。这样就把甚深的佛法理念、心理学等能够接受的东西和佛法相结合,不一定上来就读心经。正如师父讲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切入,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李扁:
民间社会对佛教认识有偏颇,师父刚说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个路可能走得通。
在盈江,有青爱小屋学校组织学《弟子规》,以前翻墙的都没有了,见校长也不绕着走了,男孩子拉女孩子肩带,这些事情都没有了。当地的教师对传统文化很认账。这个比性教育都容易见效。性教育毕竟起效时间长,也不好监测效果。传统文化很快能收到效果。很受欢迎。
济群法师:
可以把佛法融入对义工的培训中。通过这个方式,不仅能帮助到青少年,同时能让更多老师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提升爱心,完善自我。让他们每个人成为向上的能量场,这样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怎么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心性教育的基础。这些课程要好好设置。
现行教育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因为从学校到老师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把这些人改变了,才能改变更多的学生。比如慈善,怎么了解慈善的意义和核心价值?再如正念禅修,如何解决负面情绪,让自己有稳定的内心?
对于这些问题,佛教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方法。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相关方案,比如做这件事会遇到哪些问题,佛法是怎么解决的。让他们对所做的事有一个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告诉他们怎么去引导年轻人。
有了这些教育后,他们会有一个思想的高度。如果没有认识,只是告诉他做些什么,那是不持久的。一定要提高认识,认识到慈善行为的价值,建立这样的精神追求,再去做就不一样了。
让青爱和佛法相结合,让教育影响更多的人,这个意义很大。
书香遍闽南
张银俊:
和师父聊天的过程中,师父没有说很多专业术语,用的是普通百姓能听懂的说话方式,很平易近人。
济群法师:
菩提书院有慈善部,注重修学和慈善两方面。书院有初、中、高三级修学,围绕这些课程形成两套模式,即修学模式和服务大众模式。按照模式,在各地把大家组织起来学习,15个人一个班,通过自修和共修,形成一套有氛围、有次第、有方法、有引导的学习方式。这是传统佛教在现代弘扬的有效探索。
曾记来时路
很多人通过学习后,知道了慈悲心和利他的重要。书院的精神就是无我利他。书院每个学员都是义工,他们自己从佛法中受益了,就希望有更多人从中受益。
我有一本《让做事成为修行》,专门讲述如何在做事中调整心行。因为做事有两种可能,带着纯粹的利他心去做,可以在利他过程中不断弱化我执,增长慈悲,使心量越来越开阔。
另一种情况,就是在做事过程中,使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不断提升,最后成就一个巨大的我执。虽然这样的我执,对事情本身会有帮助,但同时会有很大的弊病。如果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都我执很强,就很容易产生冲突,最后做出很多烦恼。
张银俊:
师父说这个“我”,我有很大体会。在青爱工作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机构邀请我们去任职,但都拒绝,一心投入到青爱的事业中,凡是和青爱无关的都不做。在做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越来越重要,这就是“我”字。自己也常常反思。
济群法师:
做事本身就是对事情的认定。只有觉得这件事有价值,才会努力、精进地做。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来自我们的认识和人生观。有智慧才能看到长远价值,没有智慧只看到眼前利益。
坚持,倒不一定是“我执”。当然,有可能发展成“我执”,但也有可能是“无我”在坚持。比如佛菩萨为了追求无上菩提,不惜身命,这就是“无我”的修行。如果连身体都可以舍掉,更不会去执著什么功劳了,只是带着慈悲心,希望利益更多人,才会坚持这样的追求和信念。
在佛教中,无所得的智慧很重要。既有菩提心的热情,又有无所得的智慧,这样的结合才完美。因上努力,但不执著于结果。
李扁:
最后,向师父请问一个佛学问题。我对“空”的定义感到很迷惑,“空”的核心解释是不是“缘起”?
济群法师:
“缘起论”,是佛教看世界的理论,告诉我们,从生命到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众多因缘的和合。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决定存在,而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离开条件,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存在。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桌子就是独立存在的桌子。但从佛法眼光来说,桌子是一大堆条件的组合,本质上是“空”的。这个“空”不是说没有这个现象,而是否定我们对桌子的错误认定,又叫 “自性见”。佛教告诉我们,这个由条件决定的“桌子”的现象是有的,而离开条件能够独立存在的“桌子”是没有的。
临行施一礼
李扁:
我之所以存在这个困惑,是以为“空”的意思就是缘起。最近我在看一本讲《心经》的书,讲五蕴,讲十八界,讲得非常好,看得很有味道。但有的地方看不懂,比如他讲色蕴,说色在本质上就是没有,而不是依缘而有,好像和“缘起”有一点抵触。没看懂,很纠结。
济群法师:
有时候,讲解的人不一定都讲得对;也有时候,虽然他讲得对但你没看清楚。比如《心经》短短两百多字,“空、无、不”就出现了二十多次。这是否定什么?就是否定我们在认识世界和自己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设定。
所以,佛教要否定的是我们的错误设定,而不是否定事物本身。
因为这些错误设定,我们会产生种种烦恼。然后带着烦恼看世界,在看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烦恼,从而使生命陷入无尽的烦恼轮回中。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错误设定,这是一切烦恼建立的基础。所以,佛教要我们以智慧观照来去除错误设定。这样,烦恼就没有建立基础了,才能被逐渐瓦解。进而认识真相,开启智慧,使内心恢复清净。我们的心有两个层面,一是妄想的层面,一个是清净的层面。当妄想被瓦解,清净才会显现出来。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一方面,我们的认识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相信自己的认识,结果永远跳不出自己的误区。所以,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提出要“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终极问题,西方哲学始终没有做到。
学佛修行,就是帮助我们认清“我是谁”,这样才能明心见性。在此过程中,必须接受一种智慧的文化,帮助自己建立认识。如果仅仅靠小聪明,是不可能看清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如何才能借助佛法智慧了解自己?必须有开放、理性的胸怀,才能跳出自己经验。否则,就永远活在自己的感觉和经验里,是跳不出来的。
济群法师简介
当代著名高僧,沩仰宗第十代传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他善于用日常的话语说透精妙的佛理,有拨云见日之效。他还是微博时尚达人,早在十多年前建立个人主页,随后开设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是当今国内最具网络影响力的佛教人士之一。近年来,他在四处弘法讲演之余,积极投身于大型公益性学习组织——菩提书院的建设,已令众多学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