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与爱在祖国边境-青爱工程本山传媒项目资助对象走访纪实
返回列表加入收藏 来源:青爱 发布日期:2015-08-06 浏览:-|
2015年7月31日,青爱工程项目部一行人前往云南省盈江县卡场镇走访青爱小屋和本山项目资助的贫困儿童。
我们在卡场镇分管教育的余焕莲副镇长、卡场中心校余章恒校长和青爱工程盈江基地负责人杨春艳的带领下向卡场镇傈河底小学出发。这个学校是卡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卡场中心校)下属的15个一师一校点之一。
通往外界的石子路
傈河底小学距离主干道还有五公里,到中心校需要走二十多公里。几个月之前,在雨季去校点还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没有正式道路,全是泥土路,不下雨时可以勉强通车,还得是四驱车,下雨时汽车根本无法进山。由于青爱工程的持续推进,今年盈江县实现了青爱小屋全县覆盖,包括一师一校点,小屋工作也纳入了学校考核,在经过青爱盈江工作站和盈江县教育局的不断争取下,州里(德宏州)下拨经费修建了一条石子路,才使得今天我们能够少走很多路,还有很多这样的校点依然是泥泞的山路。
路是依山而建,蜿蜒向上,开车的司机师傅是退伍军人,曾经在中缅之间跑运输,车技甚是熟练,坐在后排的我们被甩来甩去,惊心动魄。
傈河底小学校点董诗灿老师,同时也是青爱小屋专责教师
所谓一师一校点,是指这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师,负责教授全部所有年级的孩子。傈河底小学校点的负责老师叫董诗灿,今年27岁,2013年来到山上,平时下山机会很少,至今还没有女朋友。
一师一校点的学校
简陋的教室
教室的最后排是用凳子搭起的乒乓球台
目前学校只有68个孩子分2个班,学前班和二年级。今年九月会有75个孩子,分别上学前班、一年级和三年级。校点所在的寨子是傈僳族寨子,学生上学前班之前是不会说汉语的,特别落后。按盈江工作站负责人杨春艳的话说“这个寨子比县城要倒退30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寨子,只是利用小小的一块平地建立起来的学校,青爱小屋工作照样开展的有声有色、记录齐全。
青爱小屋的内饰板
青爱小屋内部档案盒
这次青爱工程本山传媒项目资助的100名孩子中,出自这个寨子、曾经在这个校点读过书的孩子就有6名。稍作停留,在董老师和受助学生栋先旺的引领下,开始向小栋的家跋涉。之所以用‘跋涉’,一点也不夸张。从校点到栋先旺家需要徒步40多分钟山路。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山间溪水很盛,桥很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下去。
坎坷的山中小道
窄窄的竹制小桥
木制小桥下湍流的溪水
好在今天雨停,但有些路段还是湿滑。一路上,栋先旺帮着我们背着书包,还如履平地,很多路段都要他先探路,找到合适的落脚处。路上路过一些傈僳人家,所有适龄儿童都是在校点上学,都是董老师的学生。山上的小孩子,四年级之前,是在校点读书,很少下山,见到这么多生人,都很羞涩。这个寨子的孩子读书都很晚,大多7、8岁才开始,因为山路陡峭,年纪小的孩子无法自己下山走到校点,这是指的一师一校点,如果要是走到中心校完校点,就要走二十公里以上了。
青爱工程走访人员一行
栋先旺的家
终于到了小栋家,虽然事先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些意外。他家是木板建的房子,破旧不堪。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傈僳人家,房屋都很低矮,泥土地面只是经过略微修整夯实,屋内很阴暗,没有任何摆设,只是在正中地上安了个火塘。
青爱工程一行在栋先旺家里
栋先旺今年18岁,刚刚以优异成绩考取高中,家中还有2个哥哥,按照傈僳习俗,结婚后已经分家出去住了,家中只有他和父母住。家中收入就靠种草果,年收入最高时是4000元。山上几乎没有平地,无法耕种其他作物。父母都已经60多岁,没有文化,不会说汉话。初中三年,一直是靠父母卖山野菜赚生活费。从山上到山下集市要走20多公里,每次能卖三十几元就已经很不错了。小栋知道家中拮据,因此初三时就基本放弃了学业,尽管如此,此次中考还是考了600多分,被盈江一中录取。
余焕莲副镇长负责做翻译向青爱工程一行介绍栋先旺家里的情况
栋先旺的父母不想让他继续读书了,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是傈僳山民认为读完初中就已经很不错了,没必要再读高中了。这次我们上山,一方面是实地走访即将得到资助的孩子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也是随余焕莲副镇长和校长去做家长的工作。
栋先旺的奖状
少数民族寨子出一个高中生很不容易,因此,之前,青爱工程盈江工作站的负责人杨春艳和余焕莲副镇长、卡场中心校的校长已经来过小栋家好几次了,今天是最后确定小栋上高中的事情。
栋先旺与父母
山里艰苦的生活和劳作,让小栋的父母看起来很苍老。余焕莲副镇长也是傈僳族,就用傈僳语告诉二老,现在有好心人帮孩子出学费和生活费了,娃娃成绩好,又懂事,考上重点高中,如果继续读书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小栋的妈妈说,知道孩子想读书,但是家里经济困难,其实初中就不想让他读了,坚持供他三年已经很吃力了,再加上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孩子年龄也不小了。她知道我们是来资助孩子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一直不停的说“阿克江,阿克江”,也就是傈僳语的“谢谢”。小栋在一旁听着妈妈的诉说,也是眼含泪花。山上的孩子大多性格坚韧,但贫困让他们即使努力学习也无法得到公平的机会,小栋是幸运的。
左一:北京老百姓国学书院执行院长邓卫东;左二: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中华儿慈会青爱工程专项基金项目主管武江;左三:大盈江公益慈善协会秘书长、青爱工程盈江工作站杨春艳;右二: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中华儿慈会青爱工程专项基金项目专员王伶伶;右一:北京老百姓国学书院少儿国学培训部部长邵进锦。
离开栋先旺家,我们向其他孩子家赶去。我们计划今天走访7户人家,山路不好走,时间很紧。路上,余副镇长说,很多学习很好的初中生,就是因为没有钱,早早梦断,没有了希望。很多人关注贫困大学生,给他们资助,但是这些傈僳孩子,高中都上不起,还谈什么大学呢。
这几天,她还在帮助一个刚考上一本的孩子到处找钱,跑民政局、跑团委要资助款,而这个孩子自己就在镇上卖菜攒钱。
她说,从这里再走不到2个小时就是缅甸了,这边边民的语言、习俗和那里是一样的,如果这个校点不存在了,那么,村民们可能就要送孩子去那边上学了。
栋先旺一直替我背着包
沿着崎岖山路,我们又陆续走访了几家。
我们来到一户人家,依旧是破旧的木板房,这时,一个一直默默跟随我们替我们引路的孩子走进屋就开始摆凳子,谁知一介绍才知道,他就是曹兴强,我们要资助的孩子之一,他今年16岁,开学读初一。家里有一个哥哥已经成家,母亲今年64岁,父亲早逝。余校长说,因为曹兴强成绩优异,卡场镇教育部门领导专门把他推荐到了另一个镇子,平原镇的重点中学去读初中,那里有一个班是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在孩子的未来面前,教育者们没有考虑什么本地优质生源的问题,只是想尽可能给所有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左:曹兴强 中:妈妈 右:哥哥
还有一户人家令人印象深刻。
栋生旺,今年考上了盈江县第一高级中学,是盈江最好的高中。他家有6个孩子,栋生旺是老大,大妹妹栋有会今年考上了另一所高中,还有两个弟妹上初中,最小的两个妹妹上小学。父母同时供养6个孩子上学,这在城市里也是件很吃力的事情,更何况在这样的大山里。他家只有一个资助名额,栋有会自觉自己成绩没有哥哥好,坚决不再上高中了,把名额给了哥哥。青爱盈江工作站负责人杨春艳前几次来她家时说好让栋有会到大盈江公益慈善协会下面的幼儿园边上班边读幼师,今天要顺便把她接到县城里。
栋生旺全家合影:右三栋生旺,穿黄衣女孩为栋有会
中午我们回到校点吃饭。这次受资助的孩子们还有住在附近的学生换上了傈僳服装,迎接我们。这些学生有的已经18、9岁了,但还是满脸的稚气,很是腼腆。余副镇长也是傈僳族,性格开朗,她说,“一个傈僳寨子能有这么多初中生、高中生不容易。这里紧挨着国境线,你们都是守卫国土的无名英雄,这次有青爱工程资助你们上学,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回来改变家乡的面貌。”说完,她带领孩子们唱起了傈僳歌曲,大意是欢迎远方的客人。一开始,孩子们还很腼腆,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看着唱起歌的孩子,我突然感觉自己刚才对他们的认识是片面的,我们认为这些孩子在这样贫苦的生活条件下,内心必定苦闷,但生长在这样青山绿水中的他们,并不以此为苦,一旦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天地,内心中的开朗、热情就会自然迸发出光彩。
孩子们以傈僳族歌曲感谢青爱工程一行
下午我们又走访了几家,回程的车上,余章恒校长说,“这些都是我的学生,看到这些优秀的孩子,就是因为钱而不能继续学业,很是心痛,但是我们的力量真是有限,能帮一个就帮一个吧。”
最是书香能致远,青爱的微薄资助,可以让这些孩子把中断的梦想接续起来,继续学业,让他们的人生能有更多选择,不只有上山的那条泥石路,人生之路可以很宽。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幸运的,都能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最后排:董诗灿(左二)、邵进锦(左三)、卡场中心校校长余章恒(左四)、武江(左六);第二排:邓卫东(左一)、杨春艳(左二)、王伶伶(右二)、余焕莲(右一)等与孩子们合影。
自2012年青爱工程的第一所青爱小屋落户盈江县至今,青爱工程累计救助受艾滋影响的特困儿童376人。
很快,学校就被山林树木掩盖了,如果不是这次走访,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怎能知道在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小小学校,还有一面五星红旗在飘扬... ...
一师一校点的国旗风中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