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聚焦青少年防艾:中小学教育何时不再“谈性色变”
返回列表加入收藏 来源:青爱 发布日期:2017-12-01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日电(汤琪)今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近年来,中国艾滋病流行态势已发展到以性传播为主,社会各界对防艾教育、性教育进校园的话题讨论不断。那么,艾滋病防治为何与性教育息息相关?性教育又为何迟迟难在大中小学普及?其中还存在哪些难题呢?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校内的“青爱小屋”。汤琪 摄
现状
——艾滋病防治与性教育关系紧密
在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11月27日,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多位专家呼吁防治艾滋病要从源头抓起,性健康教育应该纳入义务教育。
对于中国青少年群体的防艾形势,2016年,中国疾控中心曾发布过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1月至9月,中国新发现15至24岁青年学生感染者为2321例,这一数字是2010年同期的4.1倍,中国艾滋病疫情在青年学生人群中上升较快。
事实上,预防艾滋病一直以来都与开展性教育息息相关。2015年,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各地要将预防艾滋病教育与性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但是,受限于观念、师资、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中小学性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对于性教育,学校、家长如何形成共识,性教育推广为何总是遭遇尴尬,这些问题被舆论讨论多年,但似乎一直未见改观。
“青爱小屋”里摆放的教育读本。汤琪 摄
探访
——学生不再避讳讨论“性”
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开设的“青爱小屋”算是性教育进校园的一个有益探索,11月28日,记者来到这所学校进行探访。
在丽泽中学一幢教学楼内,数间教室和办公室组合成以心理咨询室、生涯规划室等为一体的“青爱小屋”,为学校建立起开展艾滋病防治、性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力。
据了解,“青爱小屋”是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简称“青爱工程”)的一部分,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及学生年龄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
探访当天,该校高一、高二、高三分别有班级在“青爱小屋”开展相关课程和班会。其中,在高二年级的自主班会上,学生们毫不避讳地讨论青少年在交友过程中发生性行为导致感染艾滋病的话题。
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展出青少年防性侵宣传板。汤琪 摄
周一至周五的午休时分,丽泽中学心理教师李涓都会在“青爱小屋”的心理咨询室等待前来吐露心声的学生,不过比起当面咨询,她发现,现在的孩子更青睐在QQ上跟她倾诉。
据李涓介绍,丽泽中学高中部大约有600多个学生,而在她的手机QQ上,学生好友就占了200多个,这意味着有大约1/3的学生向她抛出过青春期所遇到的“小烦恼”。
“情感问题是学生心理咨询中占绝大多数的问题,现在的青少年不像过去保守,有的孩子在高中时期甚至会谈好几个男女朋友,这样的状况并不少见。”李涓坦言,很多学生尚未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
李涓说,在性方面,很多高中生并不是真的明白如何保护自己,他们应该从更小的时候开始就接受到性教育。但现实是,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校医胡紫阳正在给二年级学生讲授生命教育课。汤琪 摄
矛盾
——人才缺失影响性教育进校园
性教育人才的缺失,被认为是中国在推进性教育进校园方面相对缓慢的一个因素。
在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张银俊看来,中国现有在校儿童、青少年3亿人,每年进入青春期的有2000万人,但全国只有极少数高校有性教育的辅修专业,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当中,既没有性教育的门类,也没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年仅23岁的胡紫阳目前已经是“青爱工程种子师资培训”的一员,据介绍,该项目旨在建立起全国性的性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平台和后备团队,并通过课程开发、教材出版、课题研究等渠道,推动学校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近日,胡紫阳在二年级的一个班上,展开了一节聚焦宝宝孕育等相关内容的青爱教育课。课堂上,她用黄豆、核桃、拳头和书包来比作妈妈怀孕期间肚子里宝宝的直观大小,让孩子把书包背在身前,模拟怀孕的妈妈穿衣、吃饭和睡觉。
一番体验后,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妈妈在怀孕期间的艰辛,“谢谢妈妈”的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脱口而出。
“今年7月,我在种子师资培训中有学习过关于生命教育的一些课程,通过翻阅资料,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加上学校的关注和指导,最后合成了这节课。”胡紫阳对中新网记者说。
“现在性健康教育不只是校医的工作,还要有班主任、科学老师、体育老师等的配合。”胡紫阳表示,其他学科也会涉及到相关内容,宗旨就是要让性教育、性安全教育、性哲学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里。
用核桃比作宝宝在妈妈怀孕某个阶段的直观大小,吸引孩子专注于课堂。汤琪 摄
探讨
——性教育如何做到家校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胡紫阳在课堂上不仅设置了和学生的互动,还请两位学生的妈妈录制了小视频,和孩子们分享怀孕期间妈妈的真实感受,这也是性教育在学校、家长相互配合中的一种尝试。
不过,曾有媒体报道过家长因教材尺度大从而叫停学校性教育课的事件。对此,胡紫阳告诉中新网记者,学校在开展性教育课程的前期已经请相关专家对家长进行了指导。
“我们会告诉家长,学校进行的是生命教育,而性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为了防止以后学生遇到猥亵、性侵等情况,性教育势在必行。”胡紫阳说。
此外,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都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还在于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并消化所学到的内容。
性教育也不例外。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桑爱玲介绍,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性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教委批准的课程,甚至成为一个必修的考试科目。
桑爱玲表示,要给孩子们提供综合性教育,使他们有充分的准备,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避免过早的怀孕,保证他们从儿童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
胡紫阳也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了一种课程的反馈方式,她说,“我们会通过学生小讲堂的方式,比如,今天你知道了生命来之不易,学会了感恩,那你回家有没有帮妈妈做些什么,请你记录下来,拍个小视频,拍个照片,跟同学讲一讲。”
与此同时,学校还会召开家长大讲堂,向家长了解孩子在上完课回家后有哪些不同以往的表现。“这样一来,学校、家长、学生都能从性健康教育课中受益。”胡紫阳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