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像花儿一样——杨蓉
返回列表加入收藏 来源:青爱 发布日期:2013-12-26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青爱教育的同行们,以及关心、关注着青爱教育的各界人士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四川阿坝汶川县第一小学,全国第44号青爱小屋的杨蓉。冬月的北京已带有阵阵寒意,而我的心里却满是温暖和幸福,这份温暖来自于首都,来自于青爱工程,感谢你们时刻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成长于汶川的第44号青爱小屋;这份幸福源自于在座的每一个人,是你们让我找到了人生中的一份特殊的责任,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所做的这件事有着怎样的价值。在全国百所青爱小屋中,我成为了此次大会的幸运儿,能站在这儿与诸位分享我的青爱故事,是我莫大的荣幸,在此深表感谢!
与众多小学的青爱教师一样,我们都是在懵懂中走进了这个行业......
2007年的春天,我接到县教师进修校张老师打来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参加一项省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她也说不太清楚,只是说如果我愿意就先去成都参加培训会。刚工作不久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课题,该怎么去研究,但又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心里也没多想就立刻答应了。
带着一份好奇,我参加了“四川省学校性教育实施及推行计划”项目的启动仪式,在成都经历了为期3天的学习和培训。成都人北实验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妈妈和孩子》、六年级的音乐课《男孩女孩的风采》让我的眼前一亮,老师在课堂上竟然能如此阳光、自然地将“出生的秘密”和“两性行为交往”融入到与孩子的交流中,建立起几乎所有父母都回避的性教育情感纽带。
如果说大、中、小学一共200分钟的课堂展示是一针兴奋剂的话,那么胡珍教授和胡萍老师介绍的性教育研究经验和成果则将我彻底“洗脑”。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父母是如何回答你从哪里来的问题的”“妈妈是否教过你正确的擦屁股的方法?”“孩子的无知不等于天真!”……一句句震撼人心的话语,一个个直击心灵的问题,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的成长过程,也开始重新建构“性”的科学概念。那一瞬间真的是怦然心动,遗憾自己出生得太早了,但也庆幸在我二十多岁的人生里补上了生命、责任与幸福的概念。
就这样,我对小学性教育一见倾心,并一直钟情到现在。带着一份冲动和一份单纯的热情,我回到了学校,直接闯进了校长办公室,将培训的收获、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地倾吐出来。“下午行政会汇报,下周五职工会十五分钟的汇报,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也不好动员老师参加,如果没有人自愿报名你怎么办呢?”“先汇报了再说吧!”校长淡定的应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学校性教育最难过的一关就是领导的态度,这一关都轻松而过,我还怕什么呢?无论结果是什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开始翻笔记,查资料,将培训所得用最快的速度内化成自己的认识,选取大家易于明白,又能直击中心的内容去获得认同,第二关是改变老师们个人的“性”态度,组织团队,开展课堂研究。但面对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只能坐等老师的自主参与,此事是急不来的。
职称需求、婚姻生活、孩子长大……不论什么缘由,一周之内十五人的研究团队诞生了,《在民族地区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幸福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的研究》课题申报成功,正式开展研究活动。人员的组织比我想象的要简单,但是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如何进行课题的研究,使我陷入了困境,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究竟面对着多大的难题。学是唯一的出路,研究课题的方法、性教育的理论知识、生理卫生知识、心理教育知识、课堂设计优秀案例……我不断地索取,不断地获得,再不断地转化、倾吐和交流,带着我的团队从模仿别人的课堂到设计自己的课堂,从学习别人的思想到建立自己的认识,每一步艰辛也是每一点进步。
在此期间,胡教授的团队为我们带来了讲座、课堂和经验分享,对我们的研究过程进行指导和提点,为我们的工作大增士气。课题研究刚刚步入正轨,07年秋季我又被派往外地挂职,与家里的研究团队只能通过网络互通信息,老师们一边与我及时沟通,一边摸索着前进,虽然做得很艰难,但也没有选择懈怠或放弃。与此同时我接到胡教授的邀请参加四川省学校性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执教了语文渗透课《妈妈的帐单》,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充分肯定,他们告诉我“你的语言和情感煽动可以弥补你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语文学科的功底让我找到了优势,课堂上孩子们因读懂母亲而流下动情的眼泪,还记得我与那个说“我怕妈妈不爱我。”的女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些画面即使在语文这样人文性很强的课堂中也很难看到,可是我们却在性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找到了共情点,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也正是因为这样触碰心灵的感动,我们才一路坚持着走过来——
2008年,课题研究刚刚接受了中期检查,满怀期望的我们,却遭遇了劫难,一次大地的震动摧毁了我们的所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当时身处成都的我几经周折回到了汶川。在无尽的等待和闲聊之中我意外的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们这个课题怎么办,还做吗?”“不做挺可惜的!”“我把你发的资料从办公室里抢出来了。”“我只带了《成长与性》这本书,我想我们可能还会用到。”在余震不断的时候,他们把课题资料从办公室里抢了出来,在千里大转移的包裹中,装着课题研究的课文……
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时刻,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牵引着老师们对性健康教育研究的关注和期待,但作为一个引领者我确实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也是在学校转移到自贡过渡时期持续研究的原动力。过渡时期的学校工作一切以安全为主,教学质量都不提了,谁还关心课题研究呢?每到失意时,队员们的期待就是最好的激励,学校顾不了,我们就自己来,邀请自贡市五医院的医生进行生理卫生的讲座,丰富理论知识;团队研究没法做,我们就各负其责,分头行动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孩子们的身心状况,利用自己的教学课堂开展有关“性”的专题讨论。
那时,我带的班级刚好六年级,第一次住校,第一次集体生活,大部分男女生又正面临青春期的来临,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既要学会照顾自己,又要学会一个人面对身体的巨大变化。记得,一天早晨,一个女生跑到我的面前,悄悄说:“杨老师,我能把卫生巾放你这儿吗?下课来拿。”见我点头,一脸灿烂地跑走了,跟在她后面的女生告诉我:“她第一次来月经。”还有一回,我们在食堂用餐,一个女生到我这儿来取生活费(那时怕孩子们弄丢,老师代管),因为她前一天刚领过,我没同意。几分钟后,一个小男生跑来告诉我:“杨老师,你知道她领钱干嘛吗?她要买ABC。”生活中关于性的话题就这样自然而阳光的存在着,那是一段自由而快乐的时光,使我们成了孩子最亲的人,享受着其他老师无法得到的精神食粮。
或许正是这份坚持也感动了胡老师的团队,她不断地为我提供分享和展示的平台。2008年全国第一届学校性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执教了《怀念母亲》荣获小学组一等奖;2009年我所在的学校(原威州小学)被评为“汶川县性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009年11月我们从青爱工程形象大使白岩松先生手中接过了“全国第44号青爱小屋”的牌子。我的团队历经两年风云变幻的研究,艰难地走到了青爱的圈子里,但我知道这种荣誉有一半来自于鼓励与信任——“汶川”因地震而闻名,“威州小学”的我也因地震而被大家视作宠儿,不断地关怀着,精心地培育着,并时常被赞扬着。
我的心里有一丝痛, “汶川”之名已经掩盖了我们实际意义上的研究。我们是用一种坚持在感动着别人,而不是用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去获得认同,我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再因为“地震”而赞扬我们的工作,为此我需要把青爱小屋这个平台利用得更好,使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接过青爱小屋的牌匾,便接过了一份责任,再艰难也要走下去——
2010年,我回到刚刚组建一年的汶川县第一小学工作,成为了小屋首任专责教师,课题“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中渗透‘幸福人生’教育的有效方法的研究”正式结题,研究人员自主选择,两位老师选择留在青爱小屋,继续开展工作,其余老师也表示需要时会全力帮忙,或是在自己所执教的班级开展性健康教育。
由三个学校合并的汶川一小,此时正处于磨合期,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团队的建设、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社会各界人士的来访等大量的工作已经让整个学校的管理者忙的不亦乐乎,青爱小屋的工作自然也就少有人问津,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工作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但是师资的严重缺口成为了小屋发展的最大阻力。
如何让小屋生存下来?如何让学校的管理者忙里偷闲过问一下小屋?如何补充小屋的教师资源?我必须先动起来。2009年心联小屋(地震灾区的青爱小屋)授牌之时,我和现任校长一同来到了成都,借此机会我把青爱小屋的所有工作一一汇报,让他先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由于我校是一间小屋挂两个牌子,心联小屋有赠送的设备,青爱小屋有启动的资金,我就开始争取小屋房间,灾后重建的校舍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一个月时间我就张罗着建立起了小屋工作室和小屋活动室。
俗话说占山为王嘛,先建立基地,再开始行动。牌子有了,房间有了,缺的就是老师了。如今我们已经不是单一的做课题研究,而是要在学校里让青爱教育扎根,借助青爱小屋的平台持续性的发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这就意味着要有意向的选择教师。我把目光瞄准了两类教师:一类是在学科教学中拔尖的老师,一类便是我要好的朋友们。几经劝说,软磨硬泡,又有了十几个人。2010年10月我们精心策划组织了“汶川一小首届性健康教育交流活动”。这次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讲座的形式将我校的青爱教育向教育局、家长、兄弟学校进行宣传,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也得到了学校现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认可,使青爱教育正式在震后的汶川一小落地生根,小屋工作全面展开。
然而,事情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和简单:性健康教育的积极创新性思想、专业功底和课堂机智决定了课堂活动的成败,并不是每一个有热情,或是认同这门课程的老师都能在课堂上与孩子阳光地谈“性”;性健康教育的“非正式”学科特性,让它无“课”生根,我们只能根据师生和课题研究的需求,借用《班会》《品德与生活》《生活?生命与安全》等课堂与孩子们进行交流,这样没有系统,难以持续的教学虽能帮孩子捅开窗户纸,却受困于更加深入的交流,以及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持续性观察和引导;性健康教育在一般老师眼中并不属于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而是我们几个共同爱好者的课题研究,有团队无教育名分,有付出无价值回报,“自愿的”“兴(性)趣小组”成为大家调侃我们的代名词。
在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很艰难,也时常困窘和迷茫。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让大家走到现在?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孩子们真诚的流露,是像你一样关注与支持着青爱的人, 是一股发自于我们内心的强大的力量——寻找幸福。人的成长需要信念,做一项事业更需要信念。
青爱工程将“责”交予我们,手握孩子的幸福,我们需要与爱同行——
我对青爱的钟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团队的力量:2010年后,在四川基地的大力支持下,我参加了青爱工程在深圳、北京、大庆、成都等地举行的各种培训活动,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也一直紧跟着青爱教育发展的脚步。在我全力以赴开展青爱教育的时候,自己的职业生涯迎来一次较大的改变,2011年被学校赋予重任,担任教学副校长。分管教育教学、担任语文教学、承担小屋专责,太多的工作让我无法更好的兼顾,我必须做出选择。
几经思量,我决定动员小屋成员之一何蓉老师担任小屋专责教师,她虽在自贡过渡时期因产假未参与课题研究,但在课题结题会上选择了留在小屋,而后又主动承担起首届交流会的课堂展示,是整个团队中的最佳人选。如果由她来承担操作层面的具体事务,而我直接分管小屋工作,做一个更好的助推器,这样不是更利于小屋的发展吗?虽然心有疑虑,但也欣然应允,人生难得一知己,她的热情、专注与成长让我感受到幸福的味道。与我相比,她对青爱的投入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感受(播放第一段视频),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热情感染了更多的老师,又或许是课题的研究吸引了需要成长的同行,那些被我动员而来的老师们也开始关注青爱,了解青爱,慢慢明白我们在做什么?这样的事有什么意义?
有了更多人的支持,我们开始频繁的宣传青爱工作,通过校园展板、广播、家长会、青爱交流会、世界艾滋病日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各级领导视察工作时也不忘请他们在青爱活动室去参观。一路走来,有团队的引领,有学校的支持,有朋友的相助,确实让人感到幸运。但也正如老师们所说,由于青爱教育不属于小学八大主流学科,没有课时,更谈不上评价,青爱小屋的全部成员全是自愿参与并且无偿服务,是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在开展工作。大家利用周末时间学习研究、开展活动;自己掏腰包买学具、做教具;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去宣传青爱工作,也尝尽了一些心酸!学校领导在物力、财力上支持,但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到现在也不愿走进青爱的课堂;主管部门不清楚青爱小屋这一机构,每次活动只做观众,包括课题研究也不被承认,不能纳入教师的业绩表现,只因为它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课题范围。
七年来,我们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那又是什么让我们坚定不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们的纯真,对性知识的渴求;家长的困惑,对性教育的赞同成为了真正的动力所在。正是团队的相助、学校的平台、老师的参与、孩子的期盼、家长的认同拧成一股爱的力量,将我们这一帮人团结在一起,推动着第44号小屋的成长。
一间小屋,是一个星火,点燃星火,我们播撒希望,收获着喜悦——
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我们的第一个小屋课题“基于四川省地方教材《生活生命与安全》的性健康教育课堂实践研究”已经顺利结题。我们以孩子的身心健康、自信成长为根本,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在两年的时间里,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课堂研究,将近六年的性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以《生活 ?生命与安全》教材中的性健康教育内容为蓝本,结合一线课堂中的观察和诊断,进行教案的撰写、修改、整理、规范,课程资源的搜集、补充、完善,最终完成《生命与成长》一书的编撰。本书共收集、修订、整理32篇教师课堂实施方案,包括了“我从哪里来”“隐私保护”“内外生殖器官的认识和保护”“家庭与责任”“青春期教育”“异性交往”“社会性别平等”“预防艾滋病”等十几个话题。在每一篇教案中特意编入了“教师理论支撑”“课堂知识要点”和“课堂教学素材链接”三个板块,为执教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备课素材,确定了课堂交流重点。这样教师既可以直接使用教案执教,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重新整合资源执教。
这本汇集了32篇小学性健康课堂教学方案的《生命与成长》凝聚了所有一小青爱人的心血,也承载着我对青爱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因为有它作为教学的基础,学校决定建立第九个教研组——青爱教研组,与其他学科老师一样享受工作量的认定和绩效奖励,虽然目前我们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物质回报,但这一份通过多年极力争取,得来不易的成就感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青爱教研组的新团队,有留下来的小屋教师5名,有新加入的教师6名,还有我们发展起来的近十名青爱志愿者。
现在的汶川一小青爱小屋有了相对固定的教研团队:1名小屋专责教师,全面负责小屋工作的规划、开展与管理;其余小屋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申报相应的工作项目,按月核定工作量,间周开展性教育教研活动;小屋志愿者,平时并不承担性教育教学等常规工作,但在开展大型活动的时候则全力以赴支持工作;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已经不再担任小屋老师的工作,还仍在自己的班级内继续担任一些性健康内容的教学,同时还主动承担小屋日常工作,一些原课题退出的老师因为所承担学科任务的减轻又开始提出进入小屋研究的要求,这些现象说明从这个团体走出去的老师都觉得这项工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远胜过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小屋的师资发展变得多元化。
有固定的活动场所:青爱工作室、青爱活动室各一间,教室也是我们开展课堂的主要阵地;有固定的宣传阵地:每周四的“青花心语”校园广播、一张每月更换的校园展板、新浪小屋博客、每年四月的青爱教育交流会,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从两条线开展课堂活动:一是结合《性与成长》绘本以及学生的成长表现,根据高年级班主任提出的需求,制定小屋专题课的实施计划利用《安全》《班会》《思品》课程进行;一是结合课题成果集《生命与成长》进行安全教师培训,鼓励安全教师进行课堂活动,我们进行听课指导(以后的工作重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屋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好的师资培训制度:小屋教师轮流参加省级以上培训,返校后通过讲座、上课等形式及时进行二次培训;每年开展读书活动,教学研究活动,进课堂听课,及时提出指导(图为新教师执教后,老教师当堂补充、指导。)
现在我校的青爱团队有音乐、美术、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参与,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新生力量,利用“牌”字积极发挥我们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为民族地区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一路走来,我们经历着艰辛,品尝过心酸,却也享受着无数的赞誉,最高的褒奖则是孩子们真诚的话语和纯真的微笑,坚持的原因只有一个:它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借用青爱办李主任的一句话——做青爱就是做慈善,积功德。只有清澈如泉,明静如水的心,才能做好青爱人,走好青爱的路。今天的我只能代表全国众多青爱人中的一个,在青爱这个群体中,有人比我艰辛,有人比我幸运,但无论是谁,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青爱教育名正言顺地走进孩子的成长中,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学习爱自己、爱他人,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