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孩子度青春》——孩子是否同性恋
返回列表加入收藏 来源:青爱 发布日期:2021-01-16 浏览:-|
段伟和甘军同在一个班级。两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是一对特别要好的哥们儿。母亲对甘军十分严厉,这使他胆子特别小,性格较软弱,遇事优柔寡断。而段伟个子高大,性格刚直,好打抱不平。当甘军被其他男生欺负时,段伟总是护着他,为他打抱不平。甘军对段伟深深地崇拜,甚至产生了一种依恋。无论到哪里,他都愿意跟着段伟,言听计从,亲热地称他为“段哥”。段伟也为有这样一个小“眼屁虫”而自豪
为了感激段伟对自己的呵护,甘军常从家里给“段哥”带来好吃的;段伟没有钱花了,甘军总是大方地接济他;段伟参加篮球比赛时,甘军常给他抱着脱下的衣服还为他备上饮料。
看着他们两个形影不离,有时还接搂抱抱的亲密样子有同学开玩笑说: “你看他们像不像两口子?"有的同学甘军说: “你干脆称他老公得了!”甘军受了同学的嘲手开始对自己与段伟的关系感到疑惑:我们是不是同性恋?
关于同性恋的传言终于被双方父母听到了,他们异常紧张,各自采取了行动。甘军的父母禁止孩子与段伟往来,段伟的父母也决定让孩子转学。此后,两个孩子不得不停止往来,但彼此心里都感到很委屈。他们不明白:少男少女之间的交往常被堵截,两个男孩之间的友情也有罪吗?
分析铺导
段伟和甘军之间谈不上同性恋,更像是大哥哥和小弟弟的关系。甘军由于性格比较软弱,个子小,被人欺负,于是他找了一个“保护神”——段伟。而段伟能获得甘军的崇拜,又能以自己的能力去扶助弱者,自然更有男子汉的自信。他们之间没有同性的性行为,不具有同性恋的典型特征,至多是一种“同性依恋”关系。
但是,若甘军长期将自己置于“大哥哥”的保护之下,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心理成长都是不利的。发展下去,甘军容易出现性别取向的混乱,影响到他与异性同学的接触交往。因此,甘军应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克服自卑和依赖,一方面要向段伟学习其男性的风度和气质,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训练自己成为男子汉。须知,男子汉并不是表现在个子高大上,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与气质。如果没有自信,个子再高也算不上男子汉。
专家建议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有的男孩没有男性应有的勇敢、果断、坚强等品质特征;相反,胆怯、软弱、不自信,这可能与他们在家里被父母过度保护、过分束缚有关。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培养儿子男子汉气质方面负有重大责任。
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两性爱慕期,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但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或兴趣,从而导致未来两性关系的适应障碍。
面对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恋情结,父母和老师所能做的,是鼓励孩子与更多同学交往,不要陷入两个人的小圈子,更要鼓励他们与异性同学建立友谊,以便培养正确的性别认同感。
像甘军和段伟的父母那样采取了强硬措施扼杀两个男孩之间的友情,是不可取的。在教育不到位、孩子不明白道理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心理伤害,或者造成逆反行为。
父母须知
同性依恋
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他们又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异性同学之间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男孩渴望与见多识广、刚强勇武、有独立见解的“哥哥”交往;女孩则愿意结识年龄稍长的、能理解自己和爱护自己的“姐姐”。他们开始是追随,进而发展为爱慕依恋。
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易受到同学们的注视和非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显得自然和安全。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与同性恋不是一回事,不要把同性同学之间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随便视为“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