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首页 » 青爱教育 » 小青课堂 » 《解读青春密码》——青春心理解密

《解读青春密码》——青春心理解密

返回列表加入收藏加入收藏 来源:青爱 发布日期:2021-01-15 浏览:-|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儿童期复杂多了,尤其值得父母和老师关注的是围绕性成熟而出现的一系列性心理变化。

性心理健康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关键和核心。

第一节 青春期情绪

一、生理变化与性意识萌动

父母应该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性功能迅速发育,性欲萌动,他们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和两性身体外表的差异不仅十分敏感和关注,而且感到好奇和不安。他们有着对性知识的渴求,很想知晓“性”的奥秘。青少年因发育而出现生理上的不适感、身体的倦怠感,它们与心理上的神秘感交织在一起,形成所谓的“青春期情绪"。女孩因第二性征出现,尤其是乳房发育,前胸隆起,会出现局促不安和羞怯心理,害怕别人注视她;月经来潮可能加剧心理的烦恼,甚至产生惧怕、羞耻的心理;也有的女孩出现兴奋、躁动的情绪,突然感到“我长大啦”。这种情绪的波动会随看时间的推移而缓解。男孩第二性征出现时,心理波动相对来说不像女孩那么明显。不过当阴毛生长、声音变粗后,“男子汉”意识随之产生,表现为争强好胜、敏感多虑等。男孩因性欲冲动,也对性怀有好奇心或躁动不安之感,渴望获得性知识,特别是在第一次出现遗精时,由于性知识不足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或者有害羞的感觉。生理发育与性的欲望又促使他们对与异性交往发生兴趣。这种交往强有力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加速着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过程。

二、社会环境与性心理发育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育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首先,他们会受朋友、同学的影响而诱发对性的好奇。中学时代,不论男女都会因同学、朋友的相互影响而产生对“性”的好奇,尤其是同学中间传阅一些有关“性”的书刊、图片,甚至偷看青少年不宜的影视片段或网络信息,更易引起刺激性的冲动。

其次,社会上和家庭中成人的两性亲昵活动,如拥抱、接吻等行为公开暴露,也影响青少年的性心理发育。可以说,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吸引和眷恋既源于自然本能,又是社会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而社会风尚和环境对青少年性心理活动的内容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青春期性心理也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如今,青少年在生理发育上明显提早,而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又与日俱增,因此,青少年性心理变化的因素、顺序和方向都值得认真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父母已发出强烈呼吁,要求净化社会的文化市场和媒体环境,积极组织有益于青少年的文体活动和媒体节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改善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全社会正在为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积极努力。

第二节 性心理发展四部曲

一、异性疏远期

青少年在第二性征出现后的1~2年内,会朦胧地意识到两性差别,彼此显得拘束和陌生,表现出不安和羞涩心理。男孩怕被人看见悄然长出的腋毛,少女会掩饰逐渐隆起的乳房,很怕异性注意自己。于是男女学生彼此疏远,课外活动也保持界限,男孩扎一堆,女孩围一群。即使是儿童时代很要好的异性朋友,此时也有所回避,疏于来往。有的孩子在家庭中不由自主地疏远异性长辈,男孩喜欢接近父亲,女孩愿意和母亲说悄悄话。异性疏远的背后潜藏着对性别差异的神秘心理。

二、异性吸引期

对异性产生好感与爱慕一般发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以后。这时他们开始好表现自己,吸引异性、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勇气,以赢得女孩的好感和赞许;女孩内心有许多“假想观众”,以为周围男孩都在注视自己,于是开始注重修饰打扮,以引起男孩的关趣。男女相互接近的渴望使他们乐于参加与异性在一起的集体活动,喜欢结伴外出郊游、娱乐或参加体育锻炼等,并对异性表示关心、体贴,乐于帮助异性同学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并博得异性好感,但其接触交往多半没有专一性和持久性。

由于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情感尚不稳定,有些人往往有幼稚的举动,还会使异性难堪甚至反感,或在同学中引起议论,或被嘲笑、起哄,从而招致心理压力。此时,父母和老师要提醒孩子,对异性的兴趣出于自然,不必紧张和自责,同时鼓励孩子把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在珍视异性友谊并以此作为进步动力的同时,还应努力把注意力转向学习知识、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为将来的生活旅途和开创事业打好基础。另外,老师和父母须告诫孩子不要过早地陷入与某位异性同学的特殊亲密关系中,以免“作茧自缚",孤立自己,失去在集体交往中获益的机会。当然如果能把此时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发展为纯真的友谊,增进男女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鼓励、团结进步,将是日后选择终身伴侣的有益铺垫。

三、异性眷恋期

15~16岁之后的青少年到达了青春旺盛期,加快了向成人过渡的步伐。此时男孩、女孩在对异性好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众多的男孩、女孩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专情”行动,即恋情萌生,初涉爱河。他们一般有蕴藏在内心的强烈眷恋之情,倾向于公开表露,但大多数并不直接以肉体接触来表达恋情,而是用心理交流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情感纯洁性。如果说青春初期的少年性冲动胜过理智,多表现为“一见钟情”的幼稚或鲁莽的话,那么青春中期的高中生则表现出较为成熟和理智的层面,较能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当然,由于还达不到成年后那种理智与克制水平,他们在两性交往中也可能有不适当的表现。由于高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与父母的关系较疏远,父母的控制力下降,所以高中生一旦失去自我控制,就比初中生容易发生性失误、性越轨,甚至做出悔恨终生或严重影响双方身心健康的事。目前,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和高考准备,却忽视了他们的性成熟性心理发展中的问题,更疏于指导他们的异性交往,因此通过学校途径对高中生进行关于友谊、爱情、性健康、性安全以及婚恋的教育与指导很有必要。

四、爱情尝试期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少年(18~20岁)已到青春后期。此时的青少年显然比青春中期更为成熟,对异性的爱幕和追求更趋专一化,萌发爱情,自然地进入了恋爱择偶的季节。社会上各种媒体的展示,大学里社交的自由和频繁的社团活动,加上初离开家庭的孤独感、无助感,都可能使大学低年级男女生对异性交往的兴趣大增,突破自我封闭和羞于透露内心秘密的心理,开始不加掩饰地追求异性,并向往终身不渝的爱情。他们的初恋带有一定的选择性、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不失为人生的美好体验和精神追求,也能被一部分大学生理解,所以他们的初恋理应是严肃认真的。

但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心理浮躁,加上独生子女一代的“心理断乳”迟缓,大学校园里低年级学生的恋爱也有不少是短期行为,双方容易做出口头承诺,却难以信守诺言。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交往范围的拓宽, “另有发现"或感情转移容易使他们改变初衷。大学校园里,初恋者们的“失恋”故事不胜枚举,有时造成对双方,尤其是对女孩的伤害。就算是大学生能保持爱情到毕业,但接下来社会环境与职业生涯的影响也很可能对大学同窗“两情相依”的某些理想化和幼稚化的情感是巨大的考验。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恋爱最终结合的并不普遍, "两小无猜”的中学生的恋情就更难开花结果。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谈恋爱既不提倡也不禁止,但是大学生处在恋爱择偶的起始阶段,是非常需要教育、帮助和指导的。其中,价值观念的引导、择偶知识的传授和责任感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有的大学已通过讲座或沙龙等形式,对大学生的恋爱择偶进行科学的指号。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曾经组织了一批专家到100所高校,进行题为“天涯何处现知音——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择偶”的巡回讲演,大学生们反响强烈,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第三节 情感与冲动

少男少女的性心理发展既是自然的、纯洁的,又是微妙的、细致而复杂的。父母和老师对此应有充分的敏感性,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一、性意识与性感情

性意识是个人关于性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人类性意识发展一般要经历性别辨认的儿童期、爱慕异性的青春期、性行为意识的成熟期。性意识的形成除生理因素外,还受到家庭、社会及个人文化修养的影响。

(一)青春期性意识的特点

1.渴望了解性知识。

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渴望从性的角度认识自己与异性。渴望解释一些令人新奇的生理感受,渴望明白自己某些新的生理要求产生的原因和满足的方式。因此,他们从各种途径去探索和获取性知识。这是自然的、合理的需求。它不仅有助于中学生破除性神秘感、掌握科学而准确的性知识,促进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而且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内多项调查都发现,男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是从父母或老师那里获得的,这与男生内心的封闭倾向有关。他们大多数是通过上网、看展览、读有关书籍、看影视片、与同学或朋友聊天的方式获得性知识。而女生内心的封闭性比男生弱,她们一般愿意与朋友和母亲谈论性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她们更愿意自己去阅读有关书刊,或与一两个密友交谈。因此,在对中学生的性教育中,家庭和学校两个环节的互相配合十分重要。

2.对异性的好奇与爱慕。

当青少年发现异性与自己的差异时,他们产生好奇,便想去了解。此时,他们一方面从书刊上求索差异的原因;另一方面特别注意观察异性,并与自己比较。他们喜欢与异性交往,愿意互相接近,相互怀有好感,出现情感上的互相吸引和爱慕。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遐想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憧憬未来的生活,构想与心目中的异性偶像在一起的浪漫情景,有时会想入非非,迷恋、玩味自己心目中的“爱情”,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3.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

青少年发现自己的确有很多地方与异性不同,发现异性也很注意自己,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更出色,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风采,以吸引对方。男孩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做事特别卖劲儿、努力呵护对方,希望在自己钟爱的女生心目中成为英雄和崇拜的对象;女孩则以文静庄重或矜持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女性美。男女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状态又怕被对方发现,因此往往过于紧张、压抑,反而表现出缩手缩脚,甚至举止失态:有时弄巧成拙,可能损伤自尊小,有的甚至可能因此出现心理障碍。

(二)性感情

在与异性朋友的接触和交往中,双方都会感到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其原因有外表的漂亮、潇洒,也有内在的聪明与善良,还有感到两性互补的愉悦和满足,有人称之为“怀春心理”。怀春并不等于恋爱,怀春完全是以两性自然相吸为基础的一种朦胧的好感,只是一种性感情。父母应该认识到,少男少女在一起相处,体验到情爱的萌芽,这种情感一般不发展为肉体关系,它不过是恋爱的初步尝试与体验。这种情感具有脆弱性,难以持久。

二、性欲望与性冲动

性欲望是一种渴望获得性满足的心理体验,性冲动是性兴奋不断积累而准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性冲动产生的生理基础主要是性激素的作用;性冲动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是媒体刺激和成年世界性文化的影响。性冲动初起年龄是14~17岁。

性欲望与性冲动的出现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正常结果。父母一方面要帮助孩子科学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育规律,正确对待正常的情感状态;另一方面要指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增强对性欲望和性冲动的驾驭能力,以保证性心理健康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一)     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性态度和道德责任感

父母要向孩子说明,人的性行为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而且会对他人(恋人、夫妻、父母)和社会产生影响。性与爱不是一回事,爱不仅是获得,而且是给予;爱需要丰厚的投入,需要承诺和奉献;爱情是两心相悦相许。因此,爱情绝不应当仅仅是出于生理需求的轻率行为,随意的、即兴而来的肉体关系不能证明爱情。

(二)培养孩子自觉抵制“黄色公害”的诱惑

父母要告诉孩子,色情文化中所传播的性已脱离了正常与健康的人类性爱,它宣扬的是无爱情的、不真实的、非人格化的性行为,并且往往充斥对女性的偏见、蔑视和对暴力的颂扬,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青春期是性道德的学习训练期和实践期,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性适应能力和性自制能力,使孩子既能应付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又能增强建设成熟爱情的积极力量,防止性越轨行为的发生。

(三)鼓励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这时鼓励集体交往十分有益,尤其是对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发展校园内异性之间的群体交往,对弥补家庭中社会化环境的缼欠是有好处的。由学校或团委组织文娱、体育活动,满足少男少女的交往需求,可缓解男女生个别接触的渴望。因为集体交往可以安全地、自然地使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使性压力得到释放,使性心理得到平衡。

少男少女若有“一对一”个别交往的现象,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父母和老师发现后应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把异性友谊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目标上,以促进知识增长和身心健康,使青春友谊成为个人成长中的积极因素。那种动辄给孩子的异性交往扣上“早恋”帽子而加以压制的做法只能助长孩子的逆反倾向,或者迫使孩子把公开的正常交往转入“地下”,而一切坏事、危险事都可能在“地下”发生。

图片1

本文标签:青爱小屋 青爱工程 青爱基金会 中国青爱工程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服务热线010-84404273

关注微信更好服务关注微信更好服务
咨询咨询 微信微信二维码 地址地址 TOPTOP